陆少峰说得很玩味,赵志伟也不反驳,只是嚷嚷着说,他这一支跟赵宋的太祖爷不是同一支的,天下姓赵的多了去了,百家姓的第一姓就是赵家。
“将赵姓放在百家姓的第一位,就是拍的一记彩虹屁,修这个百家姓时,可是你们老赵家的天下,没有哪个作死的文人,敢把别的姓氏放在赵姓之前,老大你不会不明白吧。”
“算了,不说这个排名,还是回到赵匡胤这个小团体。”
以大周朝的军制,赵匡胤目前还不是最顶级的军中将领,历史上也是因为在今明两年的征战中,赵匡胤立下了赫赫战功,才一举超越其他的将领。
赵氏颇具战略眼光,还很会拉拢一些中、高级将领,因而在短短的三、四年内,在他的周围团结了一大群的年轻少壮派。
大周朝本来也是篡权夺国而来,其传承并不符合华夏历朝历代的传统,由郭氏传给了柴氏,这就是赵氏能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上层基础。
从李进喜的情报中能看出,赵氏这时的忠诚度已打了折扣,正在想方设法地增强私人的势力。
有了这些了解,在陆少峰看来,只要操作得当,赵氏就不可能在大周朝一家独大,几年后的兵变基础就不会太牢靠,也许还可以在其上升阶段进行阻击,那样会省了不少的麻烦。
在赵氏小团体的内部,陆少峰也认为可以做做文章,其着眼点就在潘美和曹彬两人身上。
“潘美这个人,其实并不像后世电视剧里丑化的那样,这人极有心机,比曹彬可难对付多了。这也是好事,有心机的人思想也活络。”
广被后世人了解的杨家将和包公断案的故事中,潘仁美的原型人物就是潘美,其人设是一个大大的奸臣,但真实的历史中,潘美跟杨家将和包公,并没有太多的关联。
对这时的赵氏小集团,陆少峰觉得行分化瓦解的策略是上上之选。他的想法是,可以重点扶持潘美和曹彬这两人,但不直接跟赵匡胤接触。
一来二去的时间长了,赵氏自然会产生想法,在心中就种下了一根刺。
而曹彬跟郭氏有远亲关系,这时应该对郭氏有一定的忠诚度,这一点也可加以利用。
“切,老三你这一招,跟商场上的损招也没什么区别,之前我就用过,这就好比跟一家公司做生意,我声称只跟业务经理打交道,总经理来了也不好使。”
赵志伟听了陆少峰的小手段哑然一笑,在职场这是司空见惯的小伎俩,大家都是为老板打工的,业务经理本来就跟总经理有潜在的竞争关系。
利用陆记的火器,培养潘美和曹彬所部的战力,赵氏无论如何应对都讨不着好。
有了危机感,几个人不可能长期一条心地合作下去,没准业务经理还会生出取而代之的想法来。
“光这样还不行,还得在战场上造成我们跟潘、曹两人有某种默契的假象。我看可以让小浩在后面的行动中,给潘曹两人上一点眼药,专挑老赵的直属部队下手,对潘曹两人来一个网开一面。”
赵志伟很不客气地对老赵家补刀,这样操作几回,潘美和曹彬就是有百口也不能辩解。
这种离间之计,其实并不高明,但很管用,猜疑的种子一旦种下,发芽是迟早的事情,三兄弟有的是时间让这颗种子慢慢地破土而出。
“嗯,仅是军需采购和战场上的某种默契是远远不够的,老大你还可以将生意做到大周去。趁着这次的接触,可以在谈判中加进一条,要加强双方的商贸往来,这也是该有的。”
通过商贸交易,不但能为楚南获取较大的利益,还可以让楚南的势力在大周境内渗透,从而获取大量的情报。
对大周国,就是镇永军的军情处也知之甚少,那么赵志伟的安全处就该多尽一些力,不能全方位地了解潜在对手,也是楚南势力的一大不足之处。
毕竟楚南的崛起太过迅速,社会基础非常薄弱,又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,各区域人员之间的交流非常少,商贸的往来就显得极为重要。
除了经济手段,陆少峰还准备在文化和舆论上进行渗透,陆记有本时空最好的造纸、印刷设备,书籍的印刷成本也低,这里面就有很多取巧的地方。
比如打通了大周的商路,楚南可以向大周倾销各类价格极为低廉,但品质非常不错的书籍,书籍里可能掺杂许多意识形态的内容,或是打上一些醒目的“楚南出品”这类的广告。
这类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,到了适当的时机,可抵得上千军万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