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金色的大河横亘在眼前。
天边山石,河岸黄土,铺天盖地都泛着迷蒙金光,向东望去,隐约能瞧见河上有一弯金色的圆拱状庞然大物,横跨两岸,像是一座桥。
金流东逝,无穷极,端的是气势恢宏,令人叹为观止。
沿着河岸往上游方向行进百里路程,又出现了一座桥。此桥金光稍弱,掺杂着点点银色,体量稍逊,却依旧宏伟不可逼视。
叶冉停了下来,水声嘈杂,她站在岸边大声说道:“跟着我,跳下去。”说完便浑身冒出火焰,一头栽了下去。江安拿斗气裹好自己,紧随其后。
水流湍急,却并未对两人造成多大阻碍。让江安惊骇的是,在金河中斗气以一种可怖速度消耗着,不多时,便只剩一半了。她跟着叶冉潜进水下的暗洞,一路踏水行至不见天光之所,正忧心自己的斗气能不能撑住,就发现水位终于浅了下来,脚触到了实地。
水下暗道深处居然潜藏着一处干燥暗洞。根据连通器原理,这里的地势应当比河岸还高,真是稀奇得紧。
叶冉周身火焰消退下去,她右手上冒出一团火苗,权且拿来照明。江安又乐了,异火可真是炼药点灯无所不能,居家旅行杀人越货必备良品。
转了一个弯,前方隐约出现了微光。又拐了个弯,叶冉灭了火,江安便发现她们已经到了暗道尽头。
尽头处是一个宽敞的洞穴,那穴壁好像被什么强行熔掉一样呈现规整的球形,洞顶透着薄光,却不是洞内明亮的缘由。
地面中央有一汪金色的液体,照得洞内金碧辉煌。
说是液体,却丝毫透明度也无,简直像是一滩,流动的黄金一样。
更为奇特的是,这汪液体黄金上面,燃烧着一小簇金色的火苗。
火苗映在她眼中,叶冉神情意外的温柔。
江安略觉叶师父心有悲戚,不管出于什么缘由跟爱人分开,总归是辛苦的。
于是她踮起脚尖,沉默的拍了拍叶师父的肩膀,给予她成年人的安慰。
叶冉朝她勉力一笑。
(这一章的作者有话说很重要,拜托大家看一下。)
作者有话要说:(注
:写到这里,终于可以解释一下碧落了。“上穷碧落下黄泉”,《西游记》里越过背阴山就是十八层地狱,之后就是奈河,奈河上有三座桥,金桥银桥奈河桥,在《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》里,九泉司九狱,所以我才把九泉写在这里,天有九重天,地有九重地,九是虚词,又称“九幽”。
九泉:《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八》:“九泉者,北都罗酆幽泉,恶狱也。......凡狱有九,一曰酆泉号令之狱。二曰重泉斩馘之狱。三曰黄泉追鬼之狱。四曰寒泉毒害之狱。五曰阴泉寒夜之狱。六曰幽泉煞伐之狱。七曰下泉长夜之狱。八曰苦泉屠戮之狱。九曰凕泉考焚之狱。”
《楚辞·招魂》有云:“魂兮归来,君无下此幽都些。” 王逸注:“幽都,地下后土所治也。地下幽冥,故称幽都。”
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又有云:“北抚幽都,南道交趾 。” 高诱注:“阴气所聚,故曰幽都,今雁门以北是。”
幽都该位于北方,原著北方是魔炎谷,所以我把九幽写在了偏西的位置,对应西方极乐。在五行中,西方主金,奈河化为金河。
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,有大壑焉,实惟无底之谷,其下无底,名曰归墟。八纮九野之水,天汉之流,莫不注之,而无增无减焉。”天下的水汇于归墟,源于归墟,而归墟中的水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变化。
归墟位于渤海之东,五行中东方主木,北方主水,南方主火,土居中纳万物。原著北方是魔炎谷,属火,所以南北调换,我把归墟写在了南方。
五行参照《道解周易》(清 悟元子著)中的河图一章:“伏羲时,有龙马出孟河,其背有点……其位五象五行,一六在后,象北方壬葵水;二七在前,象南方丙丁火;三八在左,象东方甲乙木;四九在右,象西方庚辛金;五十在中,象中央戊己土。中五点,又象太极含四象”。)
之前把师父误写作师傅,现在已经全改过来了(应该吧)。
解释一下世界观和构成吧,原著里面只提到异火,还有说这片大陆只有几千年的历史,又说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,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。除非大陆和人类是同一时间生成的,但是这样的话传说要千百年才能生成的异火就解释不通了。
基于这样的理由,我把个人认为原著里面不合逻辑的地方进行了改动,十六章就是一个例子。原著只提到了异火,在这里我化用古人的五行之说,这个世界就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,所以同理可得也一定会有另外四种异宝,这个功法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想到的。
虽然是同人,可是我想写的也有完整的世界观。可以把这里的世界观看做对原著的完善和补充。
之前没有想到要说明,只是写出来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了。希望不会造成太大的阅读不适感。
而且原著已经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了,重新创作会难出其右,连望其项背都很难。所以我是抱着贴合原著尽量写得好一点的想法来的,尊重原著作品,但同时写好自己的故事。
要写清楚这些事,就肯定要在谈恋爱以外费很多笔墨,所以这可能是一篇并不纯爱向的伪玄幻小说(大雾),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种娓娓道来讲故事的感觉的,希望你们也喜欢叭。
一口气说了这么多,可把我自己厉害坏了,叉会儿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