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23章 第三个世界1(2 / 2)

2、不急需一时去解决历史问题,按节律做事。

3、克制睡前暴饮暴食的冲动。

4、把第三单元分出几个合适的块面,利用接下来的几天公交车时间集中背诵,彻底解决这个问题。

结果:

结果一栏还是空白,应该是还没来得及写上。

这个日记积极向上仿佛样板戏,于妈无法从中找到爆点。但她还是不死心,继续翻开其他小本子,然后接连看到了账本、每日计划表、时间记录、周总结、月总结,就是没有一本上有少女的心事。

不可能,孩子突然变化那么大,一定有情况,只是他们做父母的还不够仔细,没能找出来。

但他俩今天受惊太多,实在是心累了,也没有精神头再连夜审问,只等着明天女儿上了学,再把整个卧室仔细排查一遍,还有,出门前一定要先查一下书包,搜身,不能让她提前把东西夹带出去。

来了半个月,对新父母的毛病,于晴基本已经有数了。

接下来她有三个选择,第一个选择,反抗他们,和他们打擂台。这么做后果变恶劣的可能性很大,未成年的孩子想和亲生父母斗是很困难的,光是社会舆论那一关就很难过,无论你是多么的事出有因,别人一句“到底是他们生你养你”,你这耻辱柱就下不来,况且还有各种行走学校戒网瘾学校这类“合法”使用私刑的场所呢,社会多的是办法帮助父母把孩子变“乖”,对她来说却是得不偿失的。第二个选择,苦学相关心理知识,想办法缓解甚至治愈他们的问题。这个选择有好处,也有很大的麻烦之处。首先,父母此时年轻力壮、掌握生杀大权,而于晴只是个弱小的、靠他们生活的孩子,这种天然身份上的等级压制会使父母很难对她产生信服的感觉,哪怕于晴有十分本事,能在他们身上起的效果不知道能不能有一两分;第二,于晴活动受限,现在可不是人手一只智能手机,想查啥资料就能查啥资料的信息时代,她也还是个孩子,别说电脑了,家里的电视机都严禁她靠近的。下课后立刻回家、除课外辅导班以外禁止在外逗留,夫妇俩要么车接车送,有时候不方便接送了,恨不得掐着秒表计算她几点到家才正常。国内心理的发展又才刚刚开始,市面上少有专业书籍流传——更别提于晴家所在的小县城了,还不知道有没有正经书店呢。说自己想学课外知识,让父母去买也是不可能的,这对夫妇也是“教科书以外的书籍都是异端”党。

第三个选择不太积极向上,但以于晴的恶趣味,对这个选择异常的跃跃欲试,那就是完全的顺从于他们,做一个“乖孩子”。直到成年的那一天就失踪,让他们体验一下什么叫自食苦果。

最终于晴当然没那么做,那太变态了,她其实根本做不到。真正的小孩子对于生活的适应能力其实比成年人强得多,特别是在初生的家庭中,他们认为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,不会说“这么恶劣的事居然发生在我身上,我就算死也不能忍受!”没有情绪的内耗的儿童,足够钝感。

言而总之,于晴这次是没法像上次一样压抑脾气去忍耐的,况且上辈子的家庭,无论是粗暴的老头老太还是偏心忽视的父母,最起码给了她足够的自由空间—

—独自干苦工也是独自啊,灵魂可以喘气啊。

这一对真的……你要出门对人抱怨,人们还要说他们只是太担心你,爱护你的方式不对呢。

难道永生附带的条件就是永远遇不到一对正常的父母吗?个个那么极端?

还是说在每个世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变态的父母?

这么一想还真的有可能。

这个重大发现让于晴的心情缓和很多,看到桌面上的本子,她初步想到一个夹缝生存,说不定还能顺便释放攻击性的方法,虽然貌似有点扯淡,但聊胜于无吧。

于是,于父于母直观的发现,女儿的小本子越来越多。多到了什么程度呢,每次掏出来都能堆成小山,他们总觉得这是异常表现,里面充满了一股欲盖弥彰的味道,于是勤勤恳恳的每天检查全部内容。

直到他们精疲力尽为止。

女儿的记录本,一开始主要是关于学习的。它们分别有计划安排、生活状态观察、成绩浮动甚至作业优秀率,后来发展到体育、健康、情绪变化、饮食量等,无所不记,无所不包。

女儿的注意力看起来全部都在自己的成绩和生活上,似乎是件好事,可一种怪异的隐忧一直笼罩在于母心中,她在夜里睡不着时与丈夫沟通,发现于父也有同样的感觉。

的确没有证据,但他们就觉得女儿出问题了,肯定有事,从上一次她突然锁门大闹开始就不对了,他们也曾和同事讨论过,但同事们都太不经心了,总用所谓的青春期反叛期来搪塞,哪来那么简单的事呢?哦,女儿从小到大从不锁门,一直在跟前看着养大的,有什么需要就突然锁门了?谁教的?有什么目的?一个人有什么行为,肯定是有原因在里面的,你好好的在房间里看书写作业,需要锁门吗?

这是第一个,第二个就是那么多的记录,他们和老师了解过,学校里根本没有这样的要求,她为什么要额外做那么多事?他们认为,孩子的每一丝特殊行为背后,都代表着某种需要人深思的原因。而他们作为负责任的父母,有义务去弄清楚背后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