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12章 第二个世界5(2 / 2)

以目前社会的进程和于镜经历三个家庭的个人体验来说,这种“完美家庭”应该不会很多,更多的还是充满问题或者抱有缺憾的,而一般没什么致命问题,又大体符合目前社会文明进度的家庭已经完全足以称得上幸福。

于镜掂量了一下,感觉这个于家的问题还是很大的:如果现在在这里的不是于晴,而是原本的招娣,先不说前几年在爷爷奶奶家的悲惨经历,光说到了父母身边以后:一个从来没上过学、饱受欺凌的农村小丫头,来了城里,没有任何准备就直接安插进了一个优等生班级,她可能连普通话都不会说,更别说像别的小孩子一样读书写字,她可能看起来丑陋、邋遢,浑身找不出一个优点,令人侧目,加上于堂斌这个搅事精,很大概率还要遭受校园暴力。而回到家里,她面对的是一个只要她为帮扶弟弟而活的父亲,和恨不得帮着儿子欺负她使唤她的母亲,她的人生仍然是个悲剧,哪怕在生活质量的层面上靠高智商或者艰苦的奋斗翻盘,在心理健康上也会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命运让于晴出在这个位置上,她既做不到完全代入招娣可能会有的遭遇,饱含怨愤得巴不得于家全家倒霉;也无法抱着善意积极融入这个家庭,改善他们的态度和氛围;她是有点不满的,但更多的还是全然对陌生人的冷淡,要她在这个家庭里给自己摆一个位置,她倾向于做一个“员工”。他们供她吃穿住行,她不使坏不抱什么恶念,看心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有利益也积极争取,哪天“老板”让她不爽,她就多摸摸鱼混混“工资”,时机一到立刻展翅高飞。

第二天到了学校,于镜既没有真的按照于父说的来做,也没有彻底把他的话抛在脑后。

她使了点小坏,偶尔在几个课后去盯一会儿于堂斌,不仅仅是跟着,还要管这管那。对方稍一厌烦了,她便满口的道理压下去,不是为了他的安全就是为了他的功课,把小胖搞得烦不胜烦,直轰她走。她有时顺着他的话回去该干嘛干嘛,有时又去盯他,不止于堂斌,连周围一圈小伙伴都懵了:“于镜你干嘛呀?”

“我爸爸叫我看着弟弟。”她无奈一摊手,周围的独身子女们顿时对她抱以同情的目光。

出于对姐姐的的厌烦,于唐斌不住地对父母抱怨,没几天于父就禁不住磨,放弃了随身伺候的想法,转而用女儿来威吓儿子,动不动就说:“你再在学校怎么怎么就让你姐看着你了!”但始终也没有真的再执行过。

日子一平顺,过得就特别快,眨眼间两年过去了。

大约是因为有了个不敢不靠谱的小保姆,于家父母对家里放心了,这两年眼看着忙起来。时至今日,已经发展到了在家里留些钱,然后好几天不着家的地步。

这让于镜的家庭生活大为自在,加上顺畅的校园环境,不知不觉,她的心境一天比一天敞亮,和别人在一起这件事,也悄然从煎熬变成了愉快和放松。

独处时,她试着分析出造成变化的原因:在一帮小孩子里,她绝对是最拿得起主意的人,这难免让她变得对生活中的琐事更有主见,更愿意思考;老师信任她,同学们也都对她信服或喜爱,和她交往时,言谈、表情无不透露出“让我们于镜来肯定行,于镜就是厉害”的信息,哪怕于晴自己知道自己大人充小孩,便宜占大了,可

人的心境习惯是不讲道理的。

化妆品涂多了,人还能腌入味儿了呢,更别说每天活在肯定、信任和自身的突破感中,她开始发自肺腑觉得自己能行,觉得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,觉得自己人不错,别人会喜欢她。加上还有稳固的小团体,长期感到信赖和放松,人就如一天天泡在温泉里,沉珂尽去,身心滋润。

在以前,于晴偶尔能体验到“大彻大悟、醍醐灌顶”的滋味,便深以为人的变化主要需要靠打破格局、理顺思维,得到精神的升华,可这一次的经历却告诉她,日常细枝末节的信息和经验,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影响,只是没点特殊经历,人很难察觉。

话说回来,刚来到这个世界时,她觉得自己已经比第一世有韧性多了,如今再回头去看,却能够清清楚楚的意识她有多紧绷,那时她的心门是紧锁的,憋着自己,膈应着别人。

如果把现在的她放回到以前的任何一个时间段,她可能都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。

她和于堂斌的关系也变得好多了,她到是没在这个过程中怎么主动,只是两个小孩长时间“相依为命”,不说培养出什么感情,最起码熟稔了。随着于镜越来越放松,她对这个便宜弟弟的态度也随意起来,有精神时也会给他讲讲道理引导引导,没心思时直接不甩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