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出个人结论:岳武穆实乃神人也-臂力开弓379.8斤(宋朝军士记载之最)-开过腰张弩1215.36斤。(是用浑身力量脚撑开的那种!)
元代-
根据<元史>记载谓宋一石是元的7斗。
而一石为十斗-计算后得出169斤,84.5KG左右。
野史记载蒙古最强的人单臂可开180KG左右!(也超不过我们的岳武穆,哈哈。)
明朝-
这时期有点麻烦,史料记载太复杂,有人说120斤,有人说150斤,也有人说180斤-190斤,目前赞同120斤的最多。
可是据记载,万历皇帝年间一两银子能买2石米来计算,计算出的结论是1石=94.4KG=188.8斤。
明代律历学家,数家朱载堉在所著《乐律全书,律学新说》中记有一成化年间颁降的铁斛。其文曰:大明颁降铁斛,今在有司者,其前面有铭文曰:‘成化十五年奏准铸成永为法则’十三字。共后面有铭曰:‘监铸官直隶大河卫指探仲纲直隶淮安府同知夏祈、铸匠袁宗、范斌等’二十八字。’并记:‘宝源局量地铜尺。斛口外方一尺,内方九寸,斛底外方一尺六寸,内方一尺五寸,深一尺,厚三分,平秤重一百斤。依古横黍度尺,解口外方一尺二寸八分,内方一尺一寸五分有奇,底外方二尺零五分.内方一尺九寸二分深一尺二寸分,厚四分。“
根据这个文献,明代定制的铁斛十个台体,其上底的边长是9寸,下底边长是15寸,高10寸,根据台体的体积公式可算出1470立方寸。
实际
上汤寿潜所编辑的《三通考辑要》中所记的明铁斛亦是如此,应是同源。吴承洛在《中国度量史》里依此据计算出,明一升为1.0739市升,但是吴所依据是以清代宝源局量地尺所计,其值与以下计算略有出入。
那么明朝的量地尺是多长呢,朱载堉《律吕精义》中又有“宝源局铜尺(即量地尺),比宝钞墨边长,比宝钞纸边短,当衣尺之九寸六分“。所谓的衣尺即裁衣尺即钞尺,”钞尺(即裁衣尺),与当钞纸外边齐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完整之明宝钞三十九张,测量结果是墨边平均长31.904厘米,纸边平均长34.015厘米,推算量地尺长32.654厘米。(《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》为32.64厘米,丘光明的《中国历代度量衡考》中则误做32.264厘米)
这样可知颁降铁斛应该为1470*(3.2654)3=51183毫升。而明朝二斛为一石,所以一石的容积为102366毫升。(《中国历代度量衡考》中则误为98724毫升,《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》为10225毫升)
而从实物来看,明代成化兵子铜斗(中国历史博物馆藏),其容量是9635毫升,比我们理论计算略小。
而《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》给的这个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.5斤。这个斤不是现在500克的斤,而是明代594.6克的一斤。
另外,明代说一石米,有精米糙米两种,各地不同的大米品种也有差异。一石米大约在92-94KG左右。
还有个现代神人做了个实物容积换算测试,得出了明代一石米的重量应该在170—180斤的样子比较靠谱。
所以个人观点-明代的一石=175-190斤之间。
清代-
这个就清楚多了,毕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。
康熙后期,据曹寅于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所奏〈报自兖至宁一路闻见事宜〉折:“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、三钱···漕船一到则米价更贱···”清高宗乾隆三年(1738)米(石)2.6-2.75两清仁宗嘉庆时米(石)丰年2两,歉年3两,荒年4两。
得出结论为一石为一百升,一升大米重约一斤八两,一石即为一百八十斤。
民国-
额....这个就算了,写出来没多大意思。
综合来说:
秦汉:一石=31KG=62斤大概
唐:一石=53KG=106斤大概
两宋:一石=59.2KG=118.4斤大概
元:一石=84.6KG=169斤大概
明:一石=92-94KG=188斤大概(这个争议太大,我持个人观点。)
清:一石=90KG=180斤大概
(五代十国那些就算了,太特么搞笑了,《魏书》完全就是吹牛逼的,我都不好意思再说了。)
以上是个人统计,非官方实录,有兴趣的可以和我讨论讨论。
还有,这是我个人手打的,花了六个多小时整理的资料,不是转载的,大家给点面子,谢谢了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