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宜昌宗教面面观(15)(2 / 2)

史料上说,清朝初年,伊斯兰教传入宜昌,可是王俊却说:“数量较多迁入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,即186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,原住在鄂北、荆沙、湘北等地的回族,因受天灾人祸的影响,流离失所,纷纷来宜昌谋生,逐步定居下来,繁衍生息。”而当时的宜昌,因为有了川盐济鄂、有了烟土贸易,正依托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,快速繁华兴旺起来。

从那些来到宜昌的回族的籍贯上看,主要来自湖南、南京、河南和云南,居然全与“南”有关。王俊在文章中回忆说:“从清咸丰年间以来,宜昌市回族就以双堰塘(环城北路与育才路交汇处,金安奥园小区)、中营街(宜昌三中附近)、县府路(献福路)、北正街、大东门外正街(东门外正街)等地居住较集中,主要从事小贸、饮食、屠宰、牛马行业。”“到1949年7月宜昌解放时,宜昌市区回族只有82户,365人,其中,屠宰业27户,熟食业9户,百货杂货业4户,客栈业3户,磨坊2户,无固定职业者37户。在旧社会,回族兼受民族歧视和宗教束缚,仅十几户能维持一般生活,无职业者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,生活极其贫困。”

回族的“回”字,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“回回教”中的“回”,回字“大口里有小口”,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,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——“口舌承认,心里诚信(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)”是相符的。回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,也叫肉孜节;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等。与众不同的是,这些节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,而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,所以回族的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,是不是有些神奇?

伊斯兰教认主独一,不崇拜偶像,其信仰为信真主、信天仙、信圣人、信后世、信经典。一切宗教活动均贯彻在念、礼、斋、课、朝五功上。回族婴儿出生三日内,必须请阿訇(回族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)到家里取“经名(即用阿拉伯文取先圣先贤的名)”;男孩7到12岁,就要“了罕格(即行割礼)”,进入清真寺学习《古兰经》;结婚必须请清真寺的“伊玛目(伊斯兰教掌握教律教法的教长)”到家里来念“以扎布(证婚词)”人死了以后土葬,与汉族不同的是,不用棺木,洗净后用白布包裹安放在三尺多深的坟坑里,用木枋盖好,是不是有些“尘归尘,土归土”的意思?

作者闲话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