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二十七 刘秀之废后郭圣通(2 / 2)

汉光武一生戎马十余年,多次亲冒矢石南征北讨,才有了日后的东汉近两百年的基业。对于这样的马上天子来说,对自己及其自信,只有别人讨好他的份,没有他去将就别人的份。与郭氏相反的是,阴丽华“恭俭,少嗜玩,不喜笑谑”,这样的女人明显更能讨一个权威天子的欢心。身为开国皇帝的刘秀也决不允许任何女人挑战他作为天子的威严。终于,刘秀以皇帝的名义颁下诏曰:

“皇后怀执怨怼,数违教令,不能抚循它子,训长异室。宫闱之内,若见鹰鹯。既无《关雎》之德,而有吕、霍之风,岂可托以幼孤,恭承明祀。今遣大司徒涉、宗正吉持节,其上皇后玺绶。阴贵人乡里良家,归自微贱。‘自我不见,于今三年。’宜奉宗庙,为天下母。主者详案旧典,时上尊号。异常之事,非国休福,不得上寿称庆。”

事已至此,一切都不能挽回了。郭皇后交出了皇后的玺绶,黯然的离开了相伴十六年之久的洛阳南宫宫殿,然后移居北宫。在这巍巍宫殿之中,她为刘秀生下了五位皇子,她一生的青春时光也在这宫阙楼阁之中流过,然终不能挽留帝王之心,不禁让后世的不少史家们感叹不已,清末民初的史学大家蔡东藩则在《后汉演义》郭后被废之章节结束后的评论性段落中感慨道:“光武帝能容功臣,独不能容一妻子,废后之举,全出私意,史家多讥其不情。”蔡东藩此言,也代表了部分史学家的看法,诸如范晔、王夫之等等。

郭氏无大过被废,民间舆论普遍对她持同情的态度。刘秀内心也觉得不安,对郭氏三人封侯,以对郭氏17年的辛劳进行补偿。郭氏的从兄郭竟,被封为新郪侯,官至东海相。郭竟的弟弟郭匡为发干侯,官至太中大夫。郭皇后叔父郭梁,早终,无子。其婿南阳陈茂,以恩泽封南侯。光武帝数幸郭氏的弟弟郭况的家,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,赏赐金钱缣帛,丰盛莫比,京师号况家为金穴。

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废后,大多被囚入冷宫或暴室,被残酷处死者也不在少数。而刘秀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出乎预料的决定,郭圣通被封为了“中山王太后”,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罕见甚至没有的,一般来说,只有皇帝驾崩了,藩王的母亲才能被尊为“王太后”。现在建武皇帝(刘秀年号“建武”)尚在,郭圣通就已经成为“太后”了。也可以看出刘秀念旧情,处事厚道的个性。

两年之后,即建武十九年,一直因郭后被废而“戚戚不自安”的太子刘疆再次请辞太子位,刘秀也认为“立子以贵”,既然刘疆已非皇后之子,承继大统确实于理不合,遂准允了太子的请求。刘疆辞去太子之位以后,皇后阴丽华的长子刘阳(后改名刘庄)被册封为太子,刘疆改封东海恭王。对于这个结果,郭圣通应该不会感到太吃惊,她毕竟做了十六年的皇后,对宫廷中的政治规则是很清楚的,废后的儿子是不可能承继大统的,否则就是对现任皇后的一种变相谋杀!

建武二十六年,郭圣通的母亲郭主去世,光武帝亲临丧送葬,百官大会,遣使者迎昌丧柩,与主合葬,追赠昌阳安侯印绶,谥曰思侯。

二年之后,郭圣通也在洛阳北宫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之路,以“王太后”的身份葬于了洛阳近郊的邙山。邙山,位于洛阳近郊,是东汉历代皇室贵族的安葬之地,东汉世祖武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原陵就在邙山,郭圣通死后虽不能入皇陵,但也并没有离开刘秀太远。历史上没有记载郭后生于何年,推算的话,十六年的皇后,十一年的贬黜,再加上古人女子婚嫁的大致年龄,郭圣通亡故的时候应该是四十多岁。

依照东汉的制度,废后是没有谥号的,故后世史学家都用她丈夫的谥号来称呼她,所以郭圣通被俗称为“光武郭皇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