辞暮与昔——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文化变化及反思
摘要:俗语有云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三十载年华已逝。辞暮与昔,大抵是说,与昔日的文化作别。而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,我在此诺诺然“浅析”一番,反思三十年后的我们有何变化。
关键词:文化;变迁;反思
(一)文学文化
当今大学文学层出不穷,能人辈出。校园文化快餐的兴起,使大学文学文化无论是从形式,内容还是思考层面上都呈现出多元化,新颖化,潮流化的趋势,开放性自由性日益增强。只要你愿意,只要你可以,都能拥有属于自己创造文学作品的空间。而三十年前则不然。
改革开放初期,大学文化正是朦胧诗,学校诗风靡一时,席卷整个文学界的辉煌年代。北岛,顾城,舒婷,海子等等杰出的诗人作家的出现绝非偶然。他们留下的《稿纸上的月亮》《致橡树》《黑眼睛》《春天,十个海子》等传世名著至今广为流传。
不得不承认,虽然当今大学文学文化有高速传播,信息丰富的优点,究其思想深度,文化内涵及积淀都是让当今许多即便已经“大红大紫”的青年作家们望尘莫及的。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。
(二)精神文化
改革开放前十年,是中西方文化交融,碰撞,异彩纷呈的阶段,因而大学的精神文化方面出现了较长时间的“西方文化热”。尼采的超人哲学,萨特的存在主义,弗洛伊德的精神哲学,马斯洛的心里哲学等等,均是大学生们竞相追捧,研究学习的对象。
90年代初期,大学生们逐渐从“西方文化热”中冷静过来,“传统文化热”“领袖热”“寻找毛泽东现象”“邓小平理论热”之类又相继出现。
时至今日,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已经很难用只言片语总结。单说近年出现的精神文化,官方的有“三个代表”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“科学发展观”等,民间的有又“非主流”“主流”之分,其趣味化,多样化,创新化早已远远超出我们每个人的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