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到方药中通知完分班的事儿后。
班上的人心里也都活跃了起来,等到一下课,立马都开始讨论起来。
方言旁边的杜衡严一帆他们就围成一个圈,杜衡开口说道:
“你们说三个班,不能是按照甲乙丙三个组那样分的吧?”
严一帆说道:
“神经,甲乙丙三个组,也不是全班人啊!”
曾勇附和:
“就是,甲组就六个人,乙组也才十二个人,你觉得他们能够单独成为一个班?”
杜衡恍然道:
“哦,这倒也是。”
接着严一帆说道:
“感觉应该是让丙组的人单独一个班。”
“然后再从剩下的人里,分成两半,成为另外两个小班。”
这时候另外一个张继周说道:
“但是这样的话,分出来的两个班每个班至少都是六十几号人,这还算小班?”
严一帆问道:
“那你说什么算小班?”
张继周说道:
“五十个人以内才算小班吧?”
严一帆想了想,说道:
“那就往丙组的班上再分点人,让他们三十几个变成五十几个。”
“这样的话,其他两个班的人就差不多只有五十个人了。”
杜衡问道:
“那谁去丙组?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?”
严一帆摇摇头:
“我又不是学校领导,哪知道这些……不过我感觉应该是成绩相近的人去吧,要不然这分班也没意义了,毕竟他们本来就是为了优化教育模式嘛。”
“也对……”众人纷纷点头。
这时候他们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方言和孟济民他们也在讨论这事儿,杜衡压低声问道:
“那班长他们不是就成精英班了?也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能力进去。”
张继周说道:
“和他们精英在一起很辛苦的,你跟不上节奏,还不如在中间层的班上呢。”
曾勇直接吐槽道:
“你懂个锤子,那个班上的各种条件肯定是最好的,而且人脉也是最好的,到时候毕业了班上随便张张嘴,你都能少努力好多年。”
张继周挠挠头:
“也对哈……有道理有道理!”
向元超说道:
“那这么说还是分到和班长一个班最好。”
杜衡这会儿说道:
“我不管,就算是不能分到班长一起,他也是我班长!”
现在他已经体会到跟着方言的好处了,虽然只是一点点好处,但是也让他过的比一周前要滋润多了。
其他人笑道:
“好好好,一日为班长,永远都是班长是吧?”
杜衡毫不在意,严一帆反倒是说道:
“我认为老杜说的有道理。”
……
这时候另外一边,方言他们也讨论着这个问题。
方言对着其他人说道:
“反正我认为,应该是按照当时老师手里的那个资料来分的,甲乙两个组的人很可能会分到一起,丙组肯定会排除在外作为另外一班。”
“我们这帮人其实大可以放心,以后小班上的各种制度对我们更加好,以后好多的课其实都不用上,基础已经完全打好,直接可以开始做临床了或者搞学术。”
说完后宋建中首先应道:
“我认同方哥的分析。”
孟济民点点头:
“嗯,那样的话,我们的课程进度就可以往前提升好大一截。”
杨景翔也点头,说道:
“不错不错,我早就感觉这个课程有问题了,对我们大部分人实在太不友好了,有种高中生上幼儿园的感觉。”
“现在看来学校里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。”
方言说道:
“毕竟以前也没遇到过我们这种情况,只能一边上课一边摸索,这也很正常嘛。”
其实方言在想,如果这样,那么自己后面的课程应该就不用排的这么满了,比如早自习晚自习什么的,完全就没有必要上。
大家大部分家传的都有自己每天的功课。
学校里搞了早晚自习,反倒是把这些功课给落下来了。
这在之前方言和方药中聊天的时候,就和他提出过这个问题,方药中告诉他不要着急,学校肯定会考虑的。
只是没想到这考虑的速度还真是挺快。
完全超出方言的预期,不像是上辈子方言上大学的时候,给学校反映宿舍没有空调,学校说不要急,会考虑,结果等到毕业了他才考虑好。
这时候张延昌问道:
“对了,你们说国际班也会分吗?”
听到他这问题,杨景翔笑道:
“你还想和老外混一个班?”
邓南星说道:
“别想了,国际班肯定不可能和我们混一起的。”
“现在我最关心的是,咱们新班级的班主任到底会是谁?”
这确实是个问题。
老范这时候说道:
“其实我还挺喜欢老方的,不过我认为很大概率他应该是去带丙组那个班。”
“我们应该是分其他人,更大概率应该是任应秋教授,或者刘渡舟教授。”
“毕竟现在就他们没有带班级了,正好合适多出来的两个班。”
孟济民补充道:
“还有岳美中教授也说不准。”
宋建中笑呵呵的说道:
“没事儿,都是咱方哥的熟人,到时候班长还是方哥的。”
这段时间大家都知道,这些老师都是方言主编的《中药炮制学》的编委。
翻开书就能看到他们这些人的名字。
也就是说都是方言的熟人。
方言看了一眼手表,然后对着他们说道:
“行了,别在这里猜了,做好心理准备,等晚自习吧。”
现在班级上该认识的人都认识了,一些人脉方言后面就算是没有分到一个班,一样可以继续维持。
就像是霍苏埃和方言不在一个班,同样也可以时不时在一起吃个饭什么的。
今天那几个人,都送了东西,方言想着也该礼尚往来,给他们也准备点东西,正好家里七七八八的玩意儿一堆。
其中一些虽然没有啥用,但是送人确实非常不错。
就比如一些什么摆件,骨质首饰,还有欧洲古钱币,还有一些国家的民族手工艺品。
卡尔·施耐德、安娜·科瓦尔斯基、扬·诺瓦克、米洛什·波波维奇,方言准备待会儿回去选一些礼物出来,然后晚自习之前送给他们。
另外再给霍苏埃弄点酒,这家伙有些喜欢喝酒,但是国内的白酒并不符合他的口味,洋酒又不是那么好搞到,所以现在他就馋这一口。
方言家里正好囤积了不少洋酒,当然不是那1787年的玛歌酒庄干红葡萄酒,那玩意儿方言自己都舍不得喝。
一些普通的洋酒就像是老周送过来的,方言自己也不喝,可以选一瓶好点的送给他。
……
班上其他人都还在讨论分班的时候,方言已经开车回到了家里。
还是照旧给赵正义小朋友上了半个小时课,然后方言就在书房里翻起东西来。
先把送霍苏埃的洋酒找到,是古巴圣地亚哥七年陈酿的朗姆酒。
然后就方言就开始找起了其他东西。
卡尔是德国人,方言想了想,找了个针灸铜人的微缩复刻品摆件,这玩意儿是香江那边产的工艺品,做工还是挺精致的。
零面的经络穴位图很准确,可以让他更好的了解学习针灸。
安娜是波兰人,她送了一个怀表,方言想了想,找到一个紫檀镶嵌银丝的药碾,这玩意儿是现代仿古代工艺的仿品,是一个侨商买到送给方言的,大概是想投其所好,但是方言觉得花里胡哨。
不过想来安娜应该会喜欢。
另外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的扬。
这小伙子,看起来有些腼腆,他送了一直钢笔,方言找了套盘龙柄银针,到时候送给他,其实这东西是当时方言准备送给赵正义小朋友的,不过后来做紫檀金针的时候,弄了套更好的,所以就没送这个,一直留在家里了,这会儿正好送出去。
至于南斯拉夫的米洛什,方言想了想找了几样,准备在工厂生产的成品丸散膏丹给他,让他先拿着当做样品,试试效果,到时候看看能不能搞个合作,等到朝阳东坝的工厂修起来的时候,也往他们那边出口点东西。
毕竟米洛什这小子一见面就表现出对丸散膏丹的极大兴趣。
1978年南斯拉夫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20美元,而当时世界平均水平仅为 560美元,其国民生活水平较高,职工福利待遇良好。
其实南斯拉夫在70年代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,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。
1978年,他们与西方国家如联邦德国、意大利、法国等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,同时也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一定的经济合作关系,通过贸易往来,这会儿的南斯拉夫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,经济发展迅速,方言给他们的样品,大概率会拉来一笔不小的医疗订单。
没办法,有钱啊!南斯拉夫现在还是富得流油的阶段。
它是进入八十年代后开始走下坡路的。
其实也就是铁托去世后,南共联盟凝聚力和自信丧失,难以代表全联邦发挥作用,联邦政府对各国和自治省的控制逐渐减弱,分离主义倾向加剧,加上有人在后面煽风点火,各地经济差距的扩大也使得地区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。
不过现在先不管这个,铁托现在还活着呢。
没准说不定因为自己的蝴蝶效应,他还能多熬几年。
带好了东西,方言还专门一个个包装好。
到时候拿出就更加有仪式感了。
等到方言这边弄好,大姐也骑车从北大回来了。
现在每天晚饭大姐都会回来,虽然学法律的压力挺大的,但是依旧不能阻挡一个母亲回来和自己孩子见面的脚步。
经过她精确的计算,开车回来大概就是半个小时左右,只要路上不耽搁,来回也就是一个小时差不多,还有一个小时能够在家里陪孩子呢。
就是大姐夫这段时间又开始跑案子了,现在两口子也就周末能碰碰面。
吃晚饭的时候,听着大姐说起了北大的事儿,方言还听到她们班上某个大佬的名字在大姐嘴里一闪而过,心想也不知道自己的出现会不会导致什么蝴蝶效应。
“学习跟的上不?你这现在每天跑,会不会耽搁学习啊?要不隔一天再回来?”老娘对大姐的学习还是很关心的,毕竟法律这块儿涉及好多要背的东西,就怕现在大姐分心,在那个学霸班级上跟不上节奏。
大姐说道:
“没事儿,我现在学习进度没问题,其实背东西虽然我没有老三厉害,但是也不差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