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3章 南营会师
曾经布下的棋子,不是让他们白占便宜白拿好处的。
像萧兀纳这样的高级棋子,通常是不会轻易动用的,要用在关键的地方,重要的地方。
对如今的宋辽战事来说,重要的地方就是两国君臣对战争的战略决策。
萧兀纳这样的高级棋子,要用他的时候,就必须影响辽国的决策,让他说着最正确的话,却诱导辽帝将决策带往错误的方向。
这是个技术活儿,没脑子的人干不了。
比如萧光敬,就算他有那个身份地位,大概也不知该如何向辽帝进献谗言。
萧兀纳可以做。
赵孝骞尽管从没见过他,但知道萧兀纳的履历。
曾经的东北路统军使,知黄龙府,辽帝专门让他镇压女真部落的鹰犬,绝不可能是个蠢货。
现在赵孝骞需要的,是辽国君臣维持如今的战略,让辽军继续保持三路进攻的态势。
对宋军来说,这是个好消息。三路进攻换个角度去理解,也可以说是三路分兵,更有利于宋军首尾截断,各个击破。
担心的是耶律洪基发现了不对劲,尤其是赵孝骞官复原职的消息泄露出去,他会立马改变战略。
这个时候,萧兀纳这颗棋子就该动用了。
萧光敬不知赵孝骞的想法,他的头脑比较简单,想不了那么深远,赵孝骞对他更不可能交底,只让他老老实实传话。
队伍行进数日后,大军到达相州城外扎营,萧光敬这时也离开了队伍,朝辽国上京飞奔而去。
军情紧急,赵孝骞在相州城外也只驻扎了一夜,第二天就下令继续开拔。
与此同时,远在拒马河南岸,曾经的飞狐兵马司,如今的龙卫营大营里,种建中也得到了来自汴京的圣旨。
听说辽国调动兵马,欲从三路进犯,种建中大吃一惊。
赵孝骞离开大营赶回汴京后,种建中暂替他的官职,代为统领龙卫营。
这些日子过得很平静,每日只是督促将士们操练,操心一下粮草,维护一下枪支弹药等等,种建中仿佛又回到当初汴京龙卫营时的悠闲日子。
跟赵孝骞的判断一样,种建中也认为辽军两败,折损了八万兵马,而且龙卫营一直对辽国保持进攻态势,当初为了救苏轼,龙卫营北渡拒马河,一度兵临析津府城下。
这样的态势下,种建中和赵孝骞都曾判断,至少一两年内,辽国应该没有再次进犯大宋的胆魄和底气。
谁能想到,时隔短短数月,辽军居然又有动作了。
所以说,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犟种,很难把他们打服,除非从物理意义上彻底消灭他们。
收到朝廷的调令后,种建中不敢怠慢,当即便集结兵马,准备粮草,只等赵孝骞率领的三万汴京兵马会师后,再将兵权交给赵孝骞。
平静祥和的日子里,突然间战云密布,一股低沉窒息的气压,笼罩在人们的心头。
唯有龙卫营将士却欣喜不已,当种建中下达集结令后,将士们振奋激动,跃跃欲试。
这大约是整个大宋最特殊的一支军队,闻战而喜,人人争先,从将领到普通的军士,都透着一股好战的精神劲儿。
…………
赵孝骞行军的速度不算慢,兵贵神速的道理他比谁都清楚。
当辽国析津府的辽军已集结数万时,十日后,天气渐凉,秋高气爽之时,赵孝骞所部三万汴京兵马赶到了拒马河南岸大营。
这次行军太苦了,就连路上经过真定城,赵孝骞都没来得及进城看袅袅三女,没想到自己也跟大禹治水一样,过家门而不入。
九月初九,重阳节这天,三万大军进入飞狐兵马司,与龙卫营三万兵马会师。
得知辽国兵马调动后,龙卫营这些日子派出了无数斥候,北渡拒马河打探军情。
析津府已集结四万辽军,消息传到龙卫营,将士们更是蠢蠢欲动。
种建中却压下了将士们的情绪,在没有得到赵孝骞的军令前,他不敢擅自决定行动。
老实说,种建中在龙卫营能主持大局,包括粮草安排,操练情况等等,然而真正遇到战事,种建中却心里没底。
指挥一支军队是需要主帅有着清醒的思路的,种建中并不清楚自己的思路是否与赵孝骞一致,若是遣错了兵马,执行了错误的命令,对全军将士就是一种灾难。
直到赵孝骞率汴京兵马赶到,种建中终于松了口气,整个人卸下了千钧重担。